2009年2月28日

SPLASH_Sculpture

公共艺术:链接建筑和城市


野口勇为耶鲁大学图书馆设计的下沉式庭院,这是枯山水的美国版。2006年摄影

明天下午两点要在今日美术馆讲座《公共艺术:链接建筑和城市》,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主要是看到国内现在到处的公共艺术作品的美学非常平庸,制作的概念也有问题。那就讲讲什么样的艺术才有提高品位的功能。我对公共艺术的了解,是基于我曾在日本制作过n件作品,这些实践让我知道了它和以往雕塑观念的区别。

2009年2月25日

We Have IUAV


A ten week laboratory by Daniel Eatock in collaboration with Flávia Müller Medeiros at CLASVEM graduate degree in visual and multimedia design at the Venic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IUAV University (pronounced ‘you-av’). During the lab participants explored the dematerialization of graphic design and the conceptual and non medium specific making and inventing of new works.

Participants were encouraged to start with ideas that lead to real works that function, challenge, interrupt and suggest new possibilities within graphic design, communications and art. Projects were set to create unique starting points for each participant from which they were asked to develop their own area of interest.

2009年2月24日

日本当代16位牛逼建筑师

青木淳、阿部仁史、坂茂、团纪彦、北川原温、小岛一浩、隈研吾、内藤广、小川晋一、大江匡、妹岛和世、高崎正治、竹山圣、塚本由晴+贝岛桃代、渡边诚

谢尔・希尔弗斯坦




















































































谢尔・希尔弗斯坦
  天才谢尔・希尔弗斯坦
  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绘本作家之 一,他的绘本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1.8亿册。1974年《爱心树》的出版轰动文坛,一举奠定了谢尔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的地位。在此后几 十年,该书畅销不衰,累计销量超过550万。其他脍炙人口的作品还有:《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阁楼上的光》、《人行道的尽头》、 《往上跌了一跤》等。其中《阁楼上的光》更是创记录地连续182周位居《纽约时报》排行榜。
  他的绘本作品幽默温馨;简单朴实的插图、浅显的文字、淡淡的人生讽刺与生活哲学,不只吸引儿童,更掳获了大人们的心。
  他为电影《明信片的边缘》(Postcards from the edge)所作的歌曲I’m Checking Out获得1991年第6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提名;《人行道的尽头》同名唱片还获得1984年格莱美奖。
http://city.6to23.com/html/389/2007/04/14860_1.htm

2009年2月16日

刘妍:中国文化创意圈分类及危机概况


今天翻到贝尔格莱德米勒娜教授2005年的著作”在动荡时代的艺术管理”(Arts Management in Turbulent Times)。 这个著作以战后的东南欧为背景,针对所有盈利或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所撰写的一本管理书,在中国当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文化创意界也是危机四伏(下面有描 述),所以我感觉这本书蛮有借鉴意义。第一部分对文化政策的模式的总结我认为很精辟,她把所有文化创意组织分为三种:cultural diffusionism(文化宣传主义), cultural functionalism(文化功能主义), cultural mercantilism(文化商业主义). 第一种扎根于国家意义上的文化创造,由国家出资、流通并进行传播,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国家或民族的形象或个性,在西方,那些一直受国家资助扶持的歌剧院、音 乐厅、芭蕾舞应该归于此类,不过近几年也被政府卡住了财源,勒令其发挥自身的娱乐、教育等功能和社会公众性。在中国,国家扶植的机构数量和扶植资金大幅度 削减, 加上很大程度受到了市场的冲击,使它们要么倒闭,要么直接成为第三种纯商业的文化组织,只留下一小部分真正代表国家形象和言论的组织和团体比如说国家、国 有或省市级的博物馆,艺术馆,表演机构或新闻出版业。第二种的基本要素在于创造一种更利于公众参与并接受的艺术文化活动,更强调的是艺术性,公众性,教育 性和社会性,形成了人们艺术与文化生活中的主要构成。它的成长取决于它在文化生活中是否切实有效地体现了它的功能和价值,它们可以是盈利的,也可以是不盈 利的。这部分与第一或第三部分有时分的界限不是很清楚,有时是共同扮演了好几个角色,一个国家出资扶植的艺术机构也会经常被作为教育或学术场所来实现其社 会价值,一个商业设计或演出公司也可能扶持一些社会项目成为”亲善大使”或”国家形象代言人”。第三种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它的商业成功是它的关键要素,当 然商业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它所创造的艺术或文化产品的品质和市场接受能力,换句话说,不光有好的产品,也要有人来买。这种不光包括所有像设计公司,电影电 视制作商,也包括艺术拍卖行,艺术交易中心。目前对于创意产业所制定的政策就是基于此类文化领域,他们所传播的大多数是大众或流行文化,以保证其成本运作 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博洛尼的蔡明从做设计式家居开始,现在从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以及解决创意人力资源入手越来越开始注重社会公众性开展大量设计人才 扶植开发活动;比翼乐大豆从做展览服务公司开始,渐渐转型做艺术活动和项目,中间能被上海市政府邀请做文化宣传人物,这些文化创意人企业家可以在不同文化 政策下从事不同的文化活动。

我所讲的中国文化界的危机在于:

1.公共政策危机和公共领域的危机,更具体的说,是文化领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管理机制,尤其是文化进入市场后缺乏对民间文化组织的有效管理和扶持,以及文化商业主义缺乏对产权和文化创造者保护而引起的抄袭之风盛行和原创萎缩。

2. 政府、民间和商业三国鼎立,虎视眈眈或老死不相往来的危机,这三方缺乏有力沟通与合作,所产生的后果是,创意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回报,民间组织创业艰难,好的创意常常死于襁褓之中,同时商业和官方组织又出现创意资源紧缺的局面。

3. 文化组织本身的管理能力低下危机,不能打开局面,满足社会或市场需求。

4. 国内创意传统和资源的紧缺危机,使外国创意产品充斥并统领国内市场,中国本土文化创意因缺乏市场和资金支持而步履维艰。

地震废墟旁建天然CS战场 恢复旅游村民欢迎

2009-02-16 13:39 来源:成都商报
地震废墟旁 建个天然CS战场


  撕裂的山体、倒塌的房屋、凌乱不堪的一切!这里是5·12大地震后的彭州市龙门山镇回龙沟景区。但昨日,就在这一片地震废墟旁,一个西南最大的真人CS基地成功建立,我市媒体圈的20余记者成为该基地的第一批体验者。


  记者体验 地震废墟旁打CS


  昨日下午1时30分,回龙沟沟口的“牡丹园”内百花吐艳,平日的幽静被“轰轰轰”的枪械声及喧闹的人声所打破。成都媒体圈的记者、当地 村民组成了一支20余人的真人CS对抗队,正在专业教练的带动下,分成两组打得起劲。“战士”们着迷彩服,身披战术背心,手拿卡宾枪、机枪、狙击步枪、微 型冲锋枪等枪械,在丛林中你藏我打,好不激烈。队员们仅以头盔的颜色分辨队友,稍不注意就打到了自己人,被打到的则哈哈大笑退出了战斗。持续约一个小时的 战斗结束后,成都电视台记者薛育建不无感慨地说:“惊险,刺激!特别是‘激战’中看到周围被地震撕裂的山体时,心里又多了一分士气,一种想把大灾大难打倒 的勇气!”


  昨日记者们体验的这场对抗赛,所使用的装备是目前我市真人CS中最先进的。据俱乐部人士介绍,该装备采用激光、计算机、无线通信等技术,以发射激光代替发射实弹,不会污染环境。

恢复旅游 就地取材建基地


  “这片地有100多亩,全部建成了野战基地。”回龙沟景区有关负责人说,地震虽然让回龙沟景区损毁严重,但“牡丹园”由于地势开阔,仅 水渠封堵、亭子倒塌,植被保存较为完好,加上里面有河滩、草丛、障碍,非常适合建野战基地。园内的牡丹也未受地震影响,其中有两株高2米有余、超过百年树 龄的牡丹“花王”。


  当地一位村民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不太了解啥子叫CS,但只要能把我们这里的旅游搞起来,我们就欢迎。”


  ○对话创意人


  一切为了灾后重建


  在地震遗址上建立如此新潮、刺激的娱乐设施,是否是对逝者的不敬?昨日,记者专访了宝山村企宝山集团负责旅游的总经理戴军。据了解,他正是该项目的创意者。


  记者:为啥想到在这里建基地?


  戴军:地震前我们就与四川省登山协会签订了协议,要打造西部最大的户外运动基地。地震后,“牡丹园”损毁不太严重,稍加改造就建起了基地。


  记者:您觉得在地震废墟旁建这样的娱乐基地合适吗?


  戴军:我觉得对逝者最大的安慰,就是做好我们的重建,让我们的村民更好地生活,让旅游者知道我们的宝山村、回龙沟依然美丽。

靠!!在足球场上川军有个响亮神州的号子----雄起!!在一片废墟上建造sc战场,这个创意足以让我在给予川民同情之上多了一份深深的敬意!

2009年2月14日

Richard Wilson


Richard Wilson

http://www.hamptonhillps.org.uk/gallery/Richard%20Wilson%27s%20Slice%20of%20Reality.jpg

1st August - 31st August 2008
Open daily 11am - 6pm
The Grey Gallery at 10 Old Broughton, off Barony Street, Edinburgh EH3 6NZ
00 44 7910 359 086

Richard Wilson
Shortlisted: 1988, 1989

Wilson transforms architectural spaces, using industrial materials such as oil and metal, with natural phenomena such as water and light. His works destabalise our normal perceptions of architectural space and structure, heightening our awareness of mundane surroundings. His best known work, currently on show at the Saatchi Gallery, is called 20:50; it takes the viewer into a room half filled with sump oil. The experience is physically disorientating and visually breathtaking.

20:50
20:50 1987
Used sump oil and steel, dimensions variable
The Saatchi Collection, London ©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att's Gallery, London
Photo: Edward Woodman
(Shortlisted 1988)

Sea Level
Sea Level 1989
Galvanised steel grilling, sheet steel and gas-fired space heater, dimensions variable
Arnolfini Gallery, Bristol ©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att's Gallery, London
Photo: Edward Woodman courtesy Matt's Gallery, London
(Shortlisted 1989)

Richard Wilson was born in London, England in 1953. He attended Hornsey College of Art until 1974 and then studied at Reading University from 1974 to 1976. He was included on the unofficial shortlist in 1988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elevision South West Arts exhibition and then commended in 1989 for the evocative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s made in collaboration with Matt's Gallery.

This information has been taken from The Turner Prize: Twenty Years, by Virginia Button, Tate Publishing, 2003.

2009年2月11日

Koolhaas Transforming House Is Worthy of Iron Man, Batman, and Optimus Prime Combined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winner—and former Russ Meyer script writer—Rem Koolhaas created 10 years ago one of the most amazing houses on the planet: the Maison à Bordeaux. This house is a wonder of engineering with moving walls, lifting bedrooms, platforms and automated windows designed to allow complete free movements to its owner, a man who has to move on a wheelchair after an almost-fatal car accident. Now, Ila Bêka and Louise Lemoine are showing their film Koolhass Houselife across America, a fascinating movie about this living home that seems taken out of a science fiction movie. We talked with Ila about the house and their work around it.
http://gizmodo.com/371814/koolhaas-transforming-house-is-worthy-of-iron-man-batman-and-optimus-prime-combined